6月5日下午,上海天佑医院召开消化道出血病例讨论会,全院10余个学科的20余位科主任和护士长参加。讨论共选取了10例消化道出血病例,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和重症医学科等多个学科。与会科主任和护士长分别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讨论,从可能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诊疗过程中应关注的风险点和应急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病例讨论是一项常规工作,而像这样全院性的专题讨论还是一次尝试。”医务科负责人介绍,消化道出血因有很强的隐匿性,成为病人诊疗和手术的潜在风险。召开这样的专项病例讨论主要是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总结经验,增强风险意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事实确实如此,有不少病人并非因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他们入住在不同病区,在诊疗或手术过程中却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有的还不能及时找到出血点,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80岁的张先生因右肩肩袖损伤到天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某天凌晨突然出现两次吐血甚至呕吐血凝块,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着实有些“意外”。危急时刻,骨科请来消化内科会诊,争取了救治的“黄金时间”。
患者陈女士是一名脑梗死患者,入住在神经外科,4月初的某个深夜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短时间内呕血近2000ml。当时医护人员迅速为其开通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吸氧,并应用药物控制病情,同时通知消化内科医生会诊,紧急进行了内镜下止血才得以抢救成功,后转入ICU。
因医院高龄病人多,有的还患有多种疾病,在诊疗过程中除关注原发疾病、过往病史外,还要想到可能的并发症,同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病人有腹腔内出血症状时,能快速找到出血点并及时止血非常关键,消化内镜及时介入是最重要的一环。”在讨论时,这一观点成为大家的共识。
心血管内科一位高龄患者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观点。5月中旬,95岁高龄患者纪阿婆因冠心病入院,后出现便血、血压低、心率加快等症状,由于患有高血压、肝硬化、慢性肾衰等多种基础疾病,加上高龄,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考虑到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及时请来消化内科会诊,经内镜检查发现患者直肠动脉出血,经过内镜下止血成功。
心血管内科雷著斌主任在分析本案例时,还对消化道出血情况下抗凝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建议,通过优化用药把副作用降到最低。
在讨论中,药剂科成熙主任提出,目前我院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大部分存在高龄、基础疾病多、肝肾功能差的问题,治疗方案比较复杂,且多数患者本来就在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所以要特别重视对患者出血风险的评估,严格遵循规范治疗方案,按照指南证据选择更合理的药物并做好监测。例如对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PPIs)降低相关出血风险的效果,明显优于H2受体阻制剂(H2RAs),医师应注意相关药物选择。
“消化道出血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内镜诊断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消化内科李明峰主任还就参与会诊和抢救的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了分享交流。他表示,消化内镜室将充分利用好医生团队、技术和设备优势,更快地参与到会诊和抢救中,为消化道出血病人安全提供更大的保障。
医务科对典型病例反映出来的风险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和建议,结合医疗文书中的关键点现场询问和求证,就病历书写规范、提高病历质量提出了指导和要求。
“及时发现疾病的隐匿性,考验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和水平。此次关于消化道出血典型病例的多学科探讨,对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保障医疗安全有重要意义。”蔡剑飞院长在总结时提出,消化道出血已经成为诊治过程中高风险的并发症,我们要深入分析消化道出血和原发疾病的关系,以及并发症相关隐匿性的原因,为预防消化道出血和出血后的救治提供依据。
蔡剑飞院长强调,此次讨论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大家的警惕性和专业素养,提高大家预防、预判疾病发生的能力,做到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各科室在日常诊疗中也要利用集体讨论的形式,对突发性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升团队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